解决医疗三问题2010年北京人平均寿命有望80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1-08 03:31:30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在昨天召开的北京市卫生工作通报会上指出,北京市医疗领域目前还存在医疗服务网络覆盖不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差距、居民看病难和看病贵三大问题。而正在制定中的“十一五”规划将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北京市医疗领域存在三大问题
邓小虹说,目前北京市卫生工作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新兴大型社区的配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城乡接合部的传染病控制和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相对薄弱。
二是城乡居民健康差别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04年,北京远郊区县居民期望寿命为77.12岁,比城区居民少4.60岁。农村地区卫生人员专业素质低,乡村医生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占68%,尚未达到国家制定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户籍农村居民无医疗保障的状况。但是,其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和资金管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规范。
三是基层卫生服务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在投入结构上,卫生投入更多的是向医院倾斜,尤其是向三级医院倾斜,条块分割的卫生投资体制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居民看病难仍很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利用不足,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大量的基层医疗服务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并存。北京市居民“看病贵”是一个普遍而且突出的问题。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远高于收入增长;支出比例高于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2000年北京市城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的20%低收入城市居民门诊的次均自付费用占其月收入的2/3,而住院服务的自付费用是其年收入的1.25倍。
因此她指出,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拓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
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
加快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和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管理运行机制;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投资举办医疗机构。
加强新城区医疗中心建设
加强新城区和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2010年实现在新城按每30万-50万规划人口区域建立一个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区域性医疗中心,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新区医疗中心的建设用地纳入政府规划,其兴办将以政府主导、市场补充为原则,通过对医疗资源密集区医疗机构的资源重组、土地置换、社会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
平均期望寿命达80岁
北京市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2010年达到80岁。婴儿死亡率(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2010年不高于千分之六。孕产妇的死亡率2010年不高于十万分之十五。到2010年,城乡居民上述三项健康指标在2005年的基础上缩小三分之一。根据2005年一至三季度总控数字预测,2005年全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将比2004年下降0.32个百分点,减少患者药品费用支出近一亿元。全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总金额105亿元。预计集中招标采购可让利患者11亿元。2005年1-9月,全市49家三级医院与2004年同期相比,病人平均住院日减少了0.5天,为患者节约住院费7000多万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