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易犯的10大错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27 14:49:18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不断的交流,孩子才会变得更聪明,对爱有安全感。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休 闲居 编 辑
把孩子当作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爱面子,也想鼓励孩子上进,所以常常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而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来说。这种比较最要不得。说难听点,孩子做不好只怪你的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无法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对此,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利
很多家长抱着传统的观念,把家长摆在权威的角色。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家长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种尊重应从给孩子换尿片时就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家长不尊重孩子,将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因为不被尊重的人也不会知道尊重别人。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
很多家长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家长理想。当孩子长大后,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把学校成绩当成表现的指标
很多家长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孩子人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家长剩下的工作,就是用威逼、利诱、哀求孩子达到这个目的。这种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很多孩子出国回来找不到工作,北大、清华毕业的也有混饭吃的。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睡觉等同于懒惰
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孩子6点钟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智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然而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头悬梁,锤刺股”似的寒窗苦读才是正道,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至于健康问题,并不看重,也许潜意识里认为,成为“人上人”时健康自然会得到保证。
孩子长大后再学做家务
社会学家调查显示,常做家务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强,所以长大后较其他孩子更能面对挫折。大部分中国家长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学习分担责任、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道数学题(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习做家务,这是孩子最重要的一种素质。
缺乏幽默感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家长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造成孩子同样缺少幽默感。当孩子承受压力的时候,不知如何缓解,令压力越积越多,最后,压力就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造成心理受挫。
家长的爱是任何要求的借口
很多家长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他们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孩子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合理就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不要把爱当挡箭牌。不然,长此以往,孩子将对家长的爱产生理解偏差,对爱的真实含意也产生畸意的理解。
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
中国家长受传统的影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种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孩子要回报、孝顺。这种功利的思想,使养育孩子就像做生意,说到底还是为自己谋利,所以,也就有孩子大声威胁家长:以后我不养你。这令亲子关系变成了期货生意。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成长的乐趣。
●文/楚 雄 责任编辑:春 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