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口炎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12 23:57:49
热带口炎性腹泻好发于热带居民,以南美、非洲、印度及东南亚地区最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本病除有舌炎、口角炎体征外,尚有乏力、腹痛、腹泻,其大便每日1 ~2次,或十多次,粪便量大,呈糊状,色淡恶臭,油腻泡沫状,约30%的病例有脂肪泻及低白蛋白血症,口服蛋白耐量试验显示吸收延缓。50%的病人有葡萄糖耐量不正常,约90%的病例木糖吸收试验尿排出量减少。维生素A及B
12吸收试验亦不正常。
本病病因尚不太清楚,现认为可能由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引起的慢性小肠感染,与麦胶饮食无明确关系,本病有流行性、季节性,本地居民或外来旅游者均可得病,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效,但粪便、小肠内容物以及肠粘膜中未发现病原菌。营养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B族、叶酸等)可能与本病有关,但不是重要的病因。因此近年来将发生在热带的本病归类于“感染性小肠吸收不良”类型,并将本病分为寄生虫性(即贾第虫病)及非寄生虫性(热带口炎性腹泻)两种,后者的轻型又称热带性肠病。休 闲 居 编 辑
本病小肠活组织病理表现为:粘膜粗糙无光泽,小肠扩张,肠壁肥厚僵硬,上部小肠明显炎症浸润,肠系膜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筛状,小肠粘膜灰暗,散在黄色斑块。镜下见绒毛呈杵状,近段小肠粘膜内巨噬细胞增多,经PAS染色阳性,其中有镰状颗粒;电镜下见其为杆状细菌组成,除巨噬细胞外,此种杆状细菌尚可广泛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多形核粒细胞、浆细胞以及肥大细胞内,除小肠粘膜外,在心、肺、脾、胰、食管、胃、后腹膜以及全身淋巴结均可侵犯,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