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矫正研究历史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12 00:11:25
人类对于“口吃”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很早就开始观察和注意了。对于口吃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的研究,从公元1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遗憾的是,虽然对于“口吃”的研究在不断的进步,但对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比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口吃,应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对于造成口吃的根本原因,科学界的研究一直在生理因素论和心理因素论间不断的徘徊波折。而在此基础上所演化出来的治疗方法,更是千差万别!休闲 居 编 辑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口吃研究的历史:
一、早期的口吃治疗研究 >>>
根据时间顺序和各种流派的口吃治疗理论,可将早期口吃治疗研究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1世纪初-16世纪。
这一阶段是口吃治疗研究初期。人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生理疾病,福马的医师邱尔咨关于口吃的疗法是:煎饮某种草药,并作发音和练习。
之后一直没有突破和特殊进展,直到1584年意大利的医师梅尔克利·阿利斯有关的科学著作问世。阿里斯把口吃分为先天性口吃和一时性口吃,认为先天性口吃是由于脑的故障,使中枢器官的机能发生障碍。一时性口吃是由于激情的作用,使全神经组织的功能产生障碍;他提出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居住在温暖、干燥的环境里,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禁止烟酒和肉食,经常洗头,避激情,同时为了清脑往鼻腔注入药物使之发嚏等。他的这些疗法现在已无人相信,但在当时能把口吃病因归结为中枢的障碍,在这口吃矫正学上也是一大功绩。
第二阶段,19世纪初 --19世纪中叶。
19世纪初,关于口吃治疗的研究又转到了生理疾病上。
1817年,法国著名的聋哑教育家伊达德发表了他的口吃研究结果,他认为口吃是控制喉咙和舌的运动的神经系统先天虚弱发生痉挛所致,除医药治疗外,还主张作发音器官的运动练习。
德国著名外科医师李芬巴哈极力主张口吃的手术疗法,并于1841年发表了“舌部施行手术可以治愈口吃的”的报告。这一主张曾流行于欧美,然而其手术疗法却使口吃治疗陷入混乱。
1843年,巴克埃利尔也提出练习法的主张。
值得肯定的是,这一阶段也有一些有贡献的研究。例如,法国的俄阿赞于1821年发表著述,提出口吃者心理和男女口吃者的差数的理论;同年,法国的邱尔顿提出著名的调音效法,主张用足打拍子、音乐式练习发音来治疗口吃;1862年,德国苦连克提出了发音练习法。
在这一阶段中,虽然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主张,但其主流仍认为口吃的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和呼吸器质性病变,仍不断地对舌、咽喉、横隔膜和肺等生理器官进行苦心的探索,但研究没有突破性,致使多数学者陷于失望境地。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61年法国医师布牢卡氏提出了脑部生病可引起失语症的理论。不久,克尔尼也发表了脑病导致失语症的口吃报告。他们的观点引起了口吃研究者的注意,人们开始把口吃研究重点转向脑部。虽然在对脑中枢的研究中,也没有找到造成口吃的原因,但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口吃是关于言语中枢神经机能的障碍”。
德国的苦斯莫尔认为:“口吃的原因是中枢的辞句调节装置,有先天的刺激性脆弱。因此在发言开始或中途,发音器官发生痉挛式的收缩,使语言陷于不能,就是痉挛性调节神经症的一种。”
柏林大学葛诸曼教授根据他的观点,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呼吸和发音训练法,其中有:①呼吸训练;②母音练习;③子音练习;④言语练习,其要点是:一音一音,一语一语,一句一句,静静在发音。柏林的言语学专家里布曼也提出了他的口吃学说,他认为口吃是发语和思考的调和不当,致使言语不流畅造成的,而口吃者由于对口吃怀有不安和恐惧心理,故而口吃更加严重。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一套由简单--繁琐,即从语句--长句--简短的故事模仿--朗诵和独自说话的治疗方法。这些呼吸和发音训练法是有价值的,为以后的发音法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的口吃治疗研究 >>>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口吃治疗研究工作的发展。
1912年,奥国的亥波尼尔在“联合性失语症的口吃”一文中指出:“口吃的最初决不是痉挛,如幼儿,就是对障碍的抵抗力薄弱的幼儿,逐渐发生障碍表现,此后便使障碍意识固定起来,这个障碍意识,在发语时特别对发语的技术,加上注意而抵抗,这就使本来很自然的说话,因加上多余的运动表象反而妨碍了发言,就是以运动表象为主,削弱了语言的心理上的价值而形成口吃”。在这里,亥波尼尔把口吃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前苏联学者耶·拉乌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对口吃成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口吃是大脑皮层的正常机能遭到破坏的结果,是一种机质性或机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现象,一些外因,例如过度的惊吓、恐惧、长期患病、小孩模仿所接触的其他口吃的人等,可能是发生口吃的原因。”他还认为口吃的人发声器官是正常的,所以要矫治口吃,就必须采取综合的医治方法,即要设法解除其精神负担,同时重新训练他的语言。根据这些理论,他制定了一套口吃疗法,其治疗效果很显著。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一所专门矫治儿童口吃的学校--佛利德里希·弗吕贝尔学校,该校矫正口吃的主要根据是“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条件反射学说”。据说其疗法效果很好,在学校开办的一年多时间内,85%的孩子消除了口吃症状。
1939年初,依阿华大学的温德尔·约翰逊博士为了验证自己关于口吃形成原因的新假设——“诊断并确认儿童患有口吃必将导致儿童语言能力日益低下,最终形成口吃”,进行了一次充满了争议“孤儿口吃实验”。研究证实了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语言学习对“口吃”的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代的口吃治疗研究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及其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把“口吃”定义于患者在后天的生活中所学习到的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是一种病态的条件反射,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由早期的单纯行为治疗法发展为“综合治疗法”,即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同步进行。
三、现代的口吃治疗研究 >>>
近二十年来,随着各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投入到口吃研究领域当中。在“计算机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基因标记技术”等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开始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察口吃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取得了很多进展:
大脑语言优势缺乏学说
早在1934年,医学研究者便提出口吃是缺乏一侧大脑半球对另一侧的控制优势,此时,两侧大脑半球均可发送它们各自的神经支配信号,结果会使与言语产生有关的两半侧肌肉发生非同步活动,从而产生口吃。这一假说的提出,使脑机制在口吃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并促使人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用双耳分听技术呈现有意义的言语刺激时发现,大部分口吃者未象正常人一样表现出右耳优势。
1966年,Jones发现,四名发展性口吃患者在左侧半球术后口吃消失。
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相对于非口吃者而言,口吃者中有较多的人是右脑语言优势、两半球混合优势,甚至是轮换优势。后一发现被认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口吃者在一段时间能流利说话后又出现口吃。
运动功能异常
由于口吃属于言语运动障碍的范畴,所以,对口吃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与口吃发生有关的运动功能方面。研究显示,口吃者存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的运动协调性障碍,口吃可能肌肉活动调速过程中间歇性不协调的结果,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协调更加困难,活动变成急动。
此外还发现口吃者表现出喉部拮抗肌的协调性差以及口吃者的发声启动较正常人减慢。
有人则将口吃视为失语症中以发音、呼吸和清晰度的协调性缺乏为特征的一种音节性构音障碍。
口吃者在非言语任务中也显示出运动异常。例如,口吃者在做连续手指击打任务时速度慢而且调速技巧较差。Webster等让被测试者完成双手指轮替敲击任务,发现的右撇子的正常人右手敲击成绩较好,左撇子两手的成绩相同;而右撇子口吃者的成绩与左撇子非口吃者的相似,他认为口吃者右半球活动过度。
听觉系统异常听觉系统障碍
曾被认为是口吃的基本原因之一。美国口吃中心的研究显示,正常人在发声或朗读时,如通过耳机将听觉反馈稍微延迟,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口吃。这一研究提示,口吃者的听觉反馈可能较正常人延迟;当听觉反馈延迟时,正常人的说话也变得不流利。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出了“改变听觉反馈”而矫正口吃的电子设备和软件,如可以随身携带的“思比易”和可以在电脑上运行的“DAF/FAF助手软件”!
双耳分听研究显示,言语流利者左侧听觉皮层对对侧刺激更为敏感,而口吃者的右侧听觉皮层更敏感。
有人还报道口吃者存在音的定位困难。
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
发展性口吃的功能影像学发现近来,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脑磁图的方法对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支持有关大脑语言优势缺乏的观点,并提示口吃可能与大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有关。
大脑言语优势半球不典型侧化
1991年,Pool等应用SPECT对20名口吃被试在安静休息状态下进行了局部血流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右半球而言,左侧半球绝对血流量降低,而且血流量的改变程度与口吃的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
1996年,Fox等用PET的研究显示口吃性言语与右侧大脑广泛的过度激活有关:口吃性朗读时缺乏左侧半球的正常激活,相反地表现为额颞系统的选择性去激活状态;当给予流利诱导后产生流利性言语时,部分性地逆转了颞叶听觉系统的低激活状态和额叶言语产生系统的去激活状态。
Ingham等的报道,也支持口吃者可能是缺乏与言语运动相对应的两半球之间的协调活动的结果。
近来,Denil将口吃者与非口吃者进行比较时发现,非口吃组左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而口吃组右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
大脑的结构异常
Tulane大学Anne Founda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神经学”(Ne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口吃者和非口吃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口吃者脑中与语言相关的区域的体积都格外的大并且有更多的折叠。与之相似的,这种脑部区域的较大和更多的重叠,也更多的发生在男性和左撇子当中。研究者的结论表明,在脑中语言区的天然差异使这些人更容易换上口吃病。
详细报道>>>
有可能存在基因遗传
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基因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表示他们在一项涉及1000多个家庭的“口吃与遗传基因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在第18号染色体上,有一组基因标记,在这些家庭中随着口吃而遗传。但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组基因的影响有多大,是不是唯一的,以及是否更具普遍意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