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甲状腺药是否要定期查血常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3-31 23:11:23
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是治疗甲亢病人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甲亢病人选择的治疗方法。我们在2000年向全国300名内分泌医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8%以上的医生对初治甲亢病人首先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而首选同位素和手术治疗的各占不足1%。
抗甲状腺药物由于治疗效果肯定,适应症范围广,深受医生和甲亢病人的欢迎。但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也有其弱点,包括停药后容易复发(大约为50%)和用药中的一些药物副作用,如药物过敏、胃肠道反应、关节疼痛、肝功能受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和罕见的血管炎等,其中尤其以粒细胞缺乏症最为严重。休 闲 居 编 辑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死亡率约为50%左右。试想一个甲亢病人本来不治疗还不会死亡,用了抗甲状腺药物,一旦发生粒细胞缺乏,只有50%的生存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此很多医生在病人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定期检查病人的白细胞,以防止出现粒细胞缺乏。
有些医生让病人每周检查一次白细胞,有的医生让病人每两周查一次白细胞。有的医生为了防止出现粒细胞缺乏,同时给病人加服一些升白细胞的药物,如维生素B4、鲨肝醇或利血生等。
根据国外资料,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很低,约0.2%~0.3%,为了筛选出少数(0.2%~0.3%)病人,让绝大多数病人定期做血常规检查,从效益/成本原则来讲,并不合适。而且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有时发生是突然的,今天检查白细胞正常,明天却突然发生了粒细胞缺乏,每周一次血常规检查并不能预测所有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死亡率大大降低,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
由于绝大多数甲亢是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病人常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现象,如白癜风、白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虽然白细胞总数减少,但是粒细胞比率仍然是正常的。这和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不同,后者不但白细胞总数下降,同时粒细胞比率明显下降,粒细胞比率甚至下降到0%,而淋巴细胞比率上升。当粒细胞总数小于1.5×109/L时,应该停止药物治疗,或者在严密观察下继续用药观察,如果粒细胞继续下降,则应立刻停药。
我们在1998年曾经回顾性分析了18例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年龄在21~58岁的患者,无一例儿童病例。18例病人都是在应用较大治疗剂量时发生粒细胞缺乏症。所以我们认为,在儿童甲亢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过程中,不需常规检查血常规。即使成年病人在服用小剂量维持药物时也无需常规检查血常规。
国外对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病人并不采取常规检查血常规的方法,而是叮嘱病人,在服药过程中,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应当立即去当地医院或医疗机构做血常规检查,如果粒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应立即到医院急诊就诊。
对于利血生、维生素B4和鲨肝醇是否有确切的升白细胞作用,尤其是它们是否有升粒细胞作用,多数专家持怀疑态度。临床上大量应用这些作用不肯定的药物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