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纵横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1-02 05:53:34
人的年龄有生存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分。当年近花甲、体力虽日渐衰退,但心理尚在中年。据医学心理研究,60岁的人应有50岁的心理状态才是正常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人退休后精神会消沉?这主要是受老字暗示影响的结果,所以任何一个老年人都要记住,自已的年龄应当是生存年龄减十,并默念不忘。如果有人说你年轻,你千万不要摇头和反对,应当乐于接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反应出来,这就是所谓“心理锻炼”,它和身体锻炼一样,对抗衰老起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人老心不老”,似乎是贬义词,于是有些人本来尚很年轻的心,也不得不随年龄而老化起来,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休 闲 居 编辑
“老小孩”是怎么回事
有些老人的脾气和性格越来越变得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称的言谈和行为,如在近亲、挚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好动情绪不让人,常要求别人照顾和关怀;必须老伴或子女守在身边,以及挑剔饮食等。这种“老小孩”行为常见于多发性脑梗塞的早期,有些人病情可以停止不发展,有些则可发展为痴呆症。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密切注意现察老人的智力状态,如判断问题,计算财物,近事记忆状态及对地点、时间、人物的定向能力等有无变化。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般的幼稚行为,主要是大脑细胞的萎缩退化、中枢抑制能力减弱的结果,如家庭环境安逸、老伴关系融洽、子女又长期守在身边,倍加照顾者,这种“老小孩”行为可能越明显,正如小孩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一样,越娇养越不易长大,其实是依赖心理在起作用。只要没有脑器质病的证据,就不必过分照顾,凡老人自已能做的,最好让其自已动手。
老年丧偶怎样适应
老年人最大的心理创伤莫过于亲人死亡,尤其是丧偶。有些人在老伴去世不久,身体和精神便迅速衰退下来,以至一厥不振。为了摆脱丧偶后的悲痛、孤寂,除接受亲友、子女的安慰外,主要靠自已来进行心理调整。首先要坚持生活自理,使空闲时间有事可做,把思念之情寄托到兴趣上去。一般说来,丈夫先去世,妻子的适应力较强,而妻子先去世,丈夫的适应力就差。在有子孙的情况下,女性就更容易渡过居丧期。因为作祖母的有操不完的家务,较少感到空寂无聊。男性就缺乏这种调整的条件。为此,就必须主动地去接触社会,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愉快,使生命力更加旺盛。有些丧偶的老人,暂时移居子女或至亲家中,作一段时间的心理调养,也是适宜的办法。
对青年人来说,悲伤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可以发泄积压的内在能量;对老年人则不然,过分的悲伤会导致能量的消耗,促进老化过程。
怎样处理老夫妻之间的矛盾
人皆有个性。这种个性到老年时更为突出,甚至随着脑细胞的老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格变化,如原来庄重的人可能变得诙谐起来,原来公正的人,可能变得自私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相亲相爱多年的夫妻,也可能因琐事而争吵、为子女总是而各持已见。老夫妻的矛盾往往不如小夫妻矛盾转变得快,主要是双方都易固执,且由于缺乏兴趣,而较少得到情感的调节。
遇到矛盾时,双方应互相谅解,让步,原则上求大同存小异,特别是在处理晚辈问题上,一定要力求意见观点一致,不要把矛盾暴露给子女。或将矛盾转嫁给子女,影响家庭的团结,老夫妻的恩爱和谐常给子女媳婿们作出榜样。如遇到一方在性格上的大变,一反常态,则应密切观察其它方面的改变,如情绪的稳定性、判断分析和计算能力是否正常,以便考虑有无老年痴呆症的可能,及早就医。
老年慢性病怎样疗养
老年人的慢性病很多,无论哪一种病都需要以养为主。所谓疗养包括药物及各种医疗措施、疗养生活与疗养环境以及自身的疗养态度等方面。前两者是医生和家属的事,关键在于后者:
①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按时治疗和进行复查。
②慢性病恢复较慢,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要想念医生的经验方和方法,勿乱投医和急于求成。
③要配合家属,适应疗养生活和疗养环境,勿挑惕,勿焦燥,有生活自理条件者一定要自理,不要过分依赖人。
④不是整天卧床的病就要坚持一定的活动,以防肌肉功能退化。需要卧床者也应有事可做,但要避免紧张、兴奋、过喜过忧。
⑤“聊天不说病、聊病反助病”。要保持乐观和冷静态度,充满信心以增进自然抵抗力。
为何老头自理能力不如老婆
从传统上看,在一个家庭中,主妇以家务操劳最多,随着年岁的增长,女性的活动能力趋于内向,进入更年期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她们的兴趣几乎全部都贯注于家庭生活事物之中、照顾子女不待说,对待丈夫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体贴和关切。加之,妇女退休早于男性5—10年,这样的结果,自然使丈夫在临近晚年时,基本上不再或很少从事家务,于是逐渐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一切靠老伴照料。平时倒没什么,一旦老婆外出探亲,或是生病卧床,则老头会明显地暴露出心理上的窘态,甚至出现对付着生活的局面,以期待老婆重新来服侍自已。如果老婆辞世,那种象似孩子离去母亲的心理会使老头陷入焦虑以至无法维持自已的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性老人,老伴去世不久,身体便很快衰退下来,甚而相继离开人间的心理学背景。看来,男人坚持自理生活,还是一项关键的长寿之道呢!
人为何好忆旧、思乡
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一进入老年,前瞻的少而回顾的多,由于退休之后进取之心已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较少去为未来设想什么。在心理上也由于不可能再获得大的声誉与地位的满足,于是出于维护和保持心理稳定,便愿意谈论过去的成就和荣誉。对青年人不提当年勇,但对老人则有想当年值得回忆的留恋。由于存在思旧忆古的心情,所以,很多远离家乡长年在外的老人,便易思乡和怀念青年时代的朋友和伙伴,甚至喜食家乡饭,爱好幼稚时的东西等,这些都是心理退化的表现。有人说,忆旧思乡是老化的标志,不无道理。但这种退化是有条件的,倘如晚年的生活安排得很丰富,不仅每天有事可做,而且兴趣十足,就不会老是想过去的一切。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受记忆衰退的影响,近记忆不好,远记忆尚保留,所以好谈过去的事便是自然的了。
尊重——老年心理上的强心剂
老年人最怕周围人轻视他们,把他们置于社会或家庭的次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无用感、被遗弃感往往给老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包袱,不少老人懂得这些道理,而主动地撤出生活圈以求安静。有些老人则执意要维持以前的尊严,事事都想插手过问,借以显示其存在。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给老年生活带来烦恼和不快。为此,要尊重老人,不仅把他们放在眼里,还要放在心上,这就象强心剂一样,会激动他们的活力,促进他们的生活兴趣,从而对社会和家庭发挥余热。在任何时候,老年人都是一种缓冲和协调力量,尤其是在家庭,老人可起到青年人无法起到的周旋作用,只要尊重他们。一般说来,老人是以子女为乐事的,为子女不吝惜一切,子女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回报以更多的尊重要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应付,否则对老年人将是莫大的心理刺激,助长他们产生忧郁情绪。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