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市场有望回暖(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9:52:24
牛磺酸市场低迷已有两年时间了。2002年初,当时产销两旺,出口红火的牛磺酸市场突然变脸,买单骤减,出口受阻,价格也直线下降,由每公斤20多元下滑到16.5元。自那以后两年里,其市场就一直低迷不振,价格屡创新低,最低曾达到每公斤15元多的历史低点,市场售价已低于成本,使我国众多牛磺酸生产企业损失惨重,大部分厂家库存积压,被近停产。
今年以来,有一些迹象表明,两年来处于严冬期的牛磺酸市场有望转回升。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我国牛磺酸出口数量同比有较大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赶不上出口的增长。照此发展趋势,牛磺酸市场将会供不应求,价格也会回升,市场正好向好的方向发展。
牛磺酸又名牛胆酸,为一种具有简单化学结构的含硫氨基酸,是名贵中药"牛黄"的重要成份之一,也是人及动物的重要营养物质。牛磺酸于19世纪初首先从牛胆液中分离而成,后来主要从动物脏器中提取分离得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牛磺酸。由于人工合成法生产的产量大,成本低,现已替代天然资源提取法。
我国于1981年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发成功,吉林、江苏、上海等地的医药及化工企业相继投产。20多年来,我国先后有几十家企业涉足牛磺酸生产。目前全国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牛磺酸年产量为1000多吨,到90年代,达3000多吨。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出口量一般占产量的90%左右,国内市场用量不大。
自1981年我国开始生产牛磺酸的20多年里,全国产销形势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市场总是在重复着"需求增加--生产扩大--市场饱和--价格下跌--生产萎缩"的怪圈,几乎每隔3-4年就是一个轮回。据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既有产品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从牛磺酸本身特点来看,它工艺不复杂,原料易得,设备较简单,投资额不大,环境污染不严重,产品大部分出口,不但有销路而且资金回笼快。这样的产品很适合技术力量不强,资金实力不雄厚,人力成本较低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上马生产。从外部环境看,目前国内原料药和精细化工企业太多,中国市场还不很成熟,市场竞争无序。只要哪个产品市场有需求,出口有订单,产品有利润,就会引来众多企业争相投产,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因此,每当牛磺酸市场热销,特别是出口呈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扬的时候,都会使得老厂扩产,新厂上马。而且老厂扩产的数量都很大,少则几百吨,多则上千吨。同时也引起众多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浓厚兴趣,争相投资上马,掀起一股牛磺酸投资热潮。2000年我国牛磺酸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再次引发了牛磺酸热,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就有浙江、河南、广东、东北、江苏等地10余家企业投资上马牛磺酸,而且规模都很大,有的企业准备上马5000吨规模生产线。因此在短时间内牛磺酸生产能力急剧扩大,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竞争加剧,生产企业不得不竞相压价促销,最终导致市场变脸,价格下滑。
通过分析多年来牛磺酸市场走势,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每当市场经过2-3年的低谷期后,就会开始回升。在低谷时期,牛磺酸价格低迷,生产厂家成本倒挂,大部分企业不再安排新的生产,停产观望,只是将库存产品出售。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库存量基本售完,市场需求仍在继续,新的生产一时又跟不上,从而造成产品断档,供应紧张,价格开始上升,市场转暖。按时间推算,牛磺酸持续低迷已有两年时间,国内企业库存产品基本已消化,很多企业尚处停产状态。而每年春季往往是国外客商订货较集中的时节。从这些因素考虑,牛磺酸市场转暖迹象明显。(未完)
休 闲 居 编 辑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