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婚恋的世纪回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6-20 03:21:05
恋爱方式“自由化”从“地下工作”到“电视速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两性相处方式的变化,莫过于恋人相处方式的巨变。
30—40年代,大多年轻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部分知识分子、文人墨客是自做主张,大胆相爱。
50—60年代初,除少数父母之命外,大多是“地下工作式”的偷偷摸摸地约会。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是文革时期,年轻人恋爱被视为非法、可耻,他们只能以需要在一起谈工作为借口才能谈恋爱,在情书上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最后也是革命的敬礼。
80年代可以公开约会、看电影的恋爱方式,已被社会允许,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90年代,恋人可以在电话中公开缠缠绵绵叙爱,近两年还出现了“电视速配”,男女在短短两小时内,可以问出五六十年代相恋一两年都不敢问的话……
社会为人性中最美好的恋爱交流,提供了越来越宽松、方便的环境,这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择偶标准走出“政治挂帅”从“只嫁工人军人”到“一米八以上”
30—40年代除少数知识分子以个人兴趣和审美为择偶标准,大多数人是以门当户对为条件。
50—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两性择偶条件主要是家庭成分即政治背景,因为“黑五类”、“狗崽子”,不仅影响自己,而且下一代招工、上学、工作都受影响,所以,工人、军人为女孩择偶的首选对象。
8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有了当代的第一批天之骄子时,大学文凭又成为年轻人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是身高,那时把1米8以下的男子叫二等残废。
90年代的姑娘,尽管对文凭、长相、门户也考虑,但对一个一穷二白,收入又没保障的小伙子,即使是大学生,也难动芳心,除非原来就有感情基础。姑娘们在男方的职业、收入可心的前提下,才看你的文化素养如何、身高及家庭状况。
女性家庭地位今非昔比从屋里人到我的领导
男人过去在家是以养家糊口为己任的,也就是外边的一切大事由男人一肩扛着,一般被妻子称为“掌柜”的。
女人只是生育儿女,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尽管生活担子不轻,尽管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女人不用为五斗米去外面拼博。女人被丈夫称为“屋里人”、“贱内”、“孩子他妈”,被丈夫视为私有财产,失去原本的姓名。
女人不单单是主内,也开始主外,丈夫开始呼妻子的小名。
男人担子相对减轻,一小部分收入由妻子挣得,同时男人的绝对权威性开始下降,有时男士不得不委屈下厨做点家务,但女人仍然是以贤妻良母为主职的,以职业为辅助的,如果两人事业都要发展,女性往往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事业,来支持丈夫,成全丈夫,因为夫荣妻贵的主体意识还占据着大多数女性的思想。
现在,女人工作上不让须眉,在家里也不再愿意全面牺牲。女人的这种觉醒,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男人养家糊口的重担和压力;另一方面女人的能干也让男人感到压力和苦恼,有时他们开玩笑称妻子为“我的领导”,妻子也公开地唤他“老公”、“先生”。
九十年代两性关系新观点
现代人追求男女之间的第四种感情,比友谊深点,比爱情浅点。
也就是从心灵和精神角度可以更近一些,关爱、体恤;从肉体上要保持距离,像朋友一样,不要越过“性”的雷池,据说这种有持久性和完美性。
当今女人感叹:这世上没有好男人,男人也感叹:这世上没有好女人。实际上是好女人与好男人的标准有一点出入,好男人与好女人的目光被世俗的墙给挡住了,如果搬走这堵世俗的墙,好男人好女人,多得让你应接不暇。
无爱而稳定的婚姻是可怜的,拥有真情的爱即使短暂也是可贵的。
“刘慧芳”曾倾倒80年代的一大批男性,他们把这种绝对“贤妻良母”视为女人的楷模,而今天,80%的男性不喜欢她,嫌她缺乏个性。男性喜欢有小成就的女性,但惧怕有大成就的女性。
爱是艺术,像钢琴、绘画,需要从小学习和培养,对爱的回避和忌讳是对人性生命体验中最好的萌芽的抹杀。正确表达爱和处理爱是父母和老师给子女和学生必须上的课程和责任。
休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