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姚氏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用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14:44:25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没有什么效果
要想采用正确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对它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行。以下就根据《脊椎外科手术学》的观点具体谈一下它的诊断要点。
患者大多有长期的腰痛史或腰痛反复发作的病史,以男性青壮年居多。可有单纯性腰痛,或单纯性坐骨神经痛,或腰痛与坐骨神经痛并存,或是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等表现形式。休息时可减轻,当弯腰、下蹲、咳嗽、及大便用力时使疼痛加重。疼痛多见于臀部和大腿处,感觉异常多见于小腿部分。休 闲 居 编 辑
1 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绝大部分有腰背痛的表现。腰背痛可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在腿痛的同时或之后出现。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物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由于韧带、肌腱、骨膜和关节周围的组织,均属于中胚叶结构组织,对疼痛极为敏感。但这类疼痛感觉的部位较深,定位不准确,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
临床所见的腰背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腰背部的广泛性钝痛,起病缓慢,当活动或保持较长时间的单一姿势后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此类患者的纤维环多是完整的。另一类的腰背痛发病急骤、严重,腰背部肌肉痉挛,腰部的各种活动受到限制,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约3-4周方能缓解,此类患者多为突然发生纤维环全部或大部破裂及髓核突出。
2 坐骨神经痛
由于95%左右的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4、5和腰5骶1的椎间隙,故多伴有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大多为逐渐发生,且疼痛多呈放射性,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是足背。有的患者为了减轻疼痛、松弛坐骨神经,行走时多取前倾位,卧床时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严重者仅能取膝胸位姿势睡觉。坐骨神经痛可在某种姿势下,因活动或腹压增加而加重或出现触电般的放射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可压迫相应的上腰段神经根,出现大腿前内侧部分或腹股沟部疼痛。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属于间盘脱出者(而非“CT”报告中常说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常常是压迫了突出物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表现为双侧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排尿、排便障碍,在女性患者可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可出现阳痿。此种病症,一般非按摩等保守疗法所能及,即使是经过按摩等方法减缓或消除了病痛之后,大多用不了多久又会复发,甚至更加严重。此时应转骨科诊治,以避免因不恰当的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如神经的损害或是截瘫。
3 体征
1)脊柱形态的改变及压痛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的髓核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而引起疼痛,为了使突出髓核的张力减小,椎间隙的后方变宽,因而出现腰椎生理前突的变浅,严重的病人,腰椎生理前突可完全消失,甚至出现腰椎的后突。除了脊柱生理性前突的改变外,脊柱还可出现侧凸。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内侧,则凸向健侧,并使腰部向健侧的活动明显受限,而向患侧侧屈活动的受累却相对较少;相反,如果突出髓核在神经根的外侧,则凸向患侧,并使腰部向患侧活动的幅度受限,而向健侧侧屈的受累较少。
总之,脊柱侧凸为保护性的,它使神经根离开突出物,从而减轻了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同时,脊柱前屈、后伸活动也受限,但后伸受限较甚,且疼痛更明显。绝大部分由其他病因引起的腰腿痛患者,一般是脊柱屈曲明显受限,且疼痛较重,而后伸的影响一般较小,疼痛较轻微。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多在患病椎间隙的棘突旁,此压痛在早期疼痛、水肿较甚时,可向同侧臀部及下肢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这是因为在深压时,刺激了背部肌肉的背根神经纤维,或是压力经椎板之间传导到神经根,使原来敏感性已增高的神经根产生了感应痛。这种棘旁放射性压痛点,在腰4-5椎间盘突出时常常较为明显,而在部分腰5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却不甚明显。部分患者仅有腰痛和压痛,而无放射痛;有的甚至在局部亦无明显压痛。
2)神经根功能改变
早期为痛觉过敏,稍后痛觉减退,严重时患肢肌萎缩,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肌力下降,膝或踝反射的改变。有时,在休息后神经功能改变不明显,为了临床上的准确定位,可嘱患者加大活动后再行下肢神经的检查。
除有腰臀部的疼痛外,腰3-4间盘突出者,还可有大腿前外侧、小腿前侧部分的疼痛,当压迫较甚时,可伸膝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4、5间盘突出者,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疼痛,压迫较甚时,可有拇趾背伸无力;腰5骶1间盘突出者,大腿、小腿及足跟外侧疼痛,压迫较甚时,可有足跖屈、及屈拇无力,踝反射减弱或消失;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一般在腰4-5或腰5骶1之间,多属间盘脱出,受累神经为马尾神经,可有腰背部、及双侧大腿、小腿后侧的广泛性疼痛和僵硬,双侧的大腿、小腿,及足跟后侧和会阴部麻木,膀胱或肛门括约肌无力,踝反射或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3)其他
直腿抬高试验:
正常人在仰卧位,下肢膝关节伸直时,被动抬高下肢的活动度数为60°-120°,当抬到最大限度时,仅有下肢后部的不适感。检查时,让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部,另一手置于大腿前方使膝关节保持伸直位,抬高肢体在60°以内时,患者可感到下肢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并有阻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这一检查方法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抬腿仅引起腰痛或下肢后部疼痛不适,皆不能算阳性,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在此甚时就显得很重要了。
此外,屈颈试验在椎间盘突出症表现明显者可为阳性,而腘神经压迫试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为阳性,在其它肌肉因素等引起者为阴性:患者仰卧。医者站其侧方,使之患侧髋及膝关节屈曲至90度后,逐渐伸直膝关节直到出现腰腿痛时,再将膝关节稍微屈曲以使疼痛消失,用手指压迫股二头肌腱内侧的腘神经,如若出现腰及下肢部的放射性痛,则属于阳性。
4)检查
X线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平片检查,可见到脊柱侧弯,腰椎前弓变平、变直,椎间隙的左、右不等宽或是前窄、后宽,及椎间隙变窄等。除了可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参考外,也可排除腰椎化脓性炎症、结核及肿瘤等,因此,它在早期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脊髓造影:
目前已较少应用。
肌电图检查:
对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测定不同节段神经根所支配肌肉的肌电图,以异常肌电位分布的范围,判定受损的神经根,再由神经根和椎间孔的关系推断神经受压的部位。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和肌电图所检查各肌肉阳性改变的关系是: 腰4-5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腓骨长肌和胫前肌;腰5骶1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腰3-4椎间盘突出,其累及的肌肉较多,股四头肌等可出现异常肌电位。
CT扫描:
CT扫描在诊断脊柱疾病上是个极有用的检查方法。在诊断椎间盘疾病时,至少要包括腰3至骶1的三个椎间盘,而且应保持切割面与椎间盘平行。CT不能确定椎管内肿瘤及蛛网膜炎,也不能区别瘢痕和椎间盘突出。但CT扫描腰椎间盘突出,可有4种表现:a 椎管内出现突出的间盘块,它的CT值低于骨但高于硬膜囊;b 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这是最早发生的现象;c 神经根被推压、移位;d 硬膜囊受压变形。一般认为,CT诊断的正确率约在90%左右。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获得三维结构影像,阳性率较高,可了解椎间盘有无退行性改变,椎间盘是突出还是脱出,如临床诊断困难时,应当采用MRI,它还能显示椎管内有无新生物、蛛网膜炎。由于此项检查价格较贵,不宜作为常规检查,应在其他检查仍有困难时适当采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