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错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1-26 08:57:21
在严重的基本焦虑中长大的儿童,毕竟不多,至少没有像荷妮博士所说的那样无药可救。天下父母一般心,憎恨自己孩子的父母,毕竟只是极少数,若有,他们自己也可能已受了心理不平衡的遗毒;「已之所无弗施于人」,若父母心中根本就没有爱,或根本不知道关心是那桩事,我们又何能责怪他们不关心孩子、不去爱孩子呢﹖这是恶性循环的一场人类悲剧!除了基本焦虑,
使人产生忧郁、不愉快的后遗症外,「认知错误」也是一道杀手钔。我们都知道,情绪不是凭空而起的,愉快有愉快的原因,忧虑当然也有忧虑的理由,而且一切原因,除了若干生理与环境因素外,均与个人的认知有关。所谓认知,说得通俗的,就是以为、认为、理当如此等等。你认为某甲人不错,因此你想跟他做朋友,甚至终生白头偕老。反之,你认为他不友善,你对他就没有好感,因此也无心与他做朋友了。忧愁担心等情绪亦复如此,这要看你对世界、对社会、对人对事是如何「想法」而定。你若认为大多数的人都很友善,世界上也没有不能克服的事,你若如此想,你的心情就会比较开朗,也比较会活得快乐。反之,你若认为人家都在轻视你、不把你放在心上,而且一做起事情来,又往往患得患失,好像你前生就要注定失败似的。你若常这样想,你如何能活得开心﹖认知能引发情绪,所可惜的,但也很可悲的,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的认知却往往是「错误」的。这里我不多讨论认知为什么错误,这又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我只想强调,认知一旦偏差,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尤其是许多忧虑情绪,好多都是这种认知错误所引起的,请看看下面这些人的想法:
─我必须取悦于人家、服从人家,人家才会喜欢我。
─除非我都做得十全十美,否则不值得生存。
─表示心中的感受是一种弱点。
─我必须常考第一,否则父母会不喜欢。
─我长相难看,因此没有人会爱我。
─没有人可以信任,因为人都是骗子。
─我必须先爬到人家头上,否则他们要爬到我头上。
─生命只是忍耐与接受,而不是享受。
─物质享受才重要,喜悦愉快只是心理学家说说而已。
像这一类的想法,你自己也可以列出一大堆;错误的认知之所以可怕,不只是因为它们是主观的、不正确的,更因为没有人能实现这种认知观念,也就是说,这样想的人往往连自己也做不到。试问谁又能常常取悦人家服从人家?谁能做一切事都能做得十全十美?谁能把一切感受永远憋在心里﹖谁能常常考第一?不信任人家又能如何生活?认知有偏差的人,正像水中捞月,他们永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正因为得不到,因此不但心中闷闷不乐,还可能整天怨天尤人,说世界不公平,骂人家不合作。这种人又如何能活得快乐﹖
这种人当务之急,至少对自己的想法开始「怀疑」;怀疑就有希望,否则将一直痛苦地生活下去。怀疑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我这种想法有道理吗?有根据吗?他应该常问自己三个字:「为什么?」我为什么必须做得十全十美?我为什么必须常常去讨好人家?我为什么一定要比人家都好?我为什么不能信任人家?世界上真的没有可靠的人吗?忧虑的人真的比快乐的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吗?世界上真的没有能使我快乐的人及事吗?常能问自己为什么,这是走向喜悦之路的第一步,但它是一个十分关键性的第一步。问了为什么之后,接着就是「分析」;这一步可能较困难,因为它可能牵涉到你过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孩童时期从父母那儿得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现在已深深地埋在心底下,现在要挖掘也不太容易,因为这种经验,正由于往往是痛苦的经验,你自己不愿意面对,因此已可能变成潜意识,继续在那里作崇!若可能,你不妨把孩童时期的那些所谓痛若经验,或不愉快的种种事情,想到那里就一一列在纸上。若可能找到一位知心好友,或一位懂点心理知识的长者,你可以仔细与他们讨论这些经验。我个人虽然不太愿意强调潜意识,也不太相信它们有那么强烈的影响力,但一切行为均有历史背景,我们现在的行为多多少少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