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有什么医学用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2-10 17:19:53
>>>>>>>>提问鱼腥草(又叫猪鼻拱,折耳根……)是一种有特殊味道的植物。原来是野生的,由于可以做菜。现在有不少人把它弄来载种!
听老人们说:它还是一种中药……
可具体没听谁说过它是治疗什么病的。如果有人知道,麻烦告诉一声。这里,我以30分的高分来慰劳好心人!谢谢!!!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3天前选出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蕺菜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厘米,宽4~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细腺点,下面常紫色,两面脉上被柔毛;叶柄长1~4厘米,被疏毛;托叶膜质,条形,长约2.5厘米,基部抱茎,下部与叶柄合生,边缘被细毛。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总苞片4枚,长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0049%,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含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
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也有报道花、叶、果中的黄酮类相同,皆含槲皮素、槲皮甙、异槲皮甙、瑞诺甙、金丝桃甙。
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在体外试验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亦有报告,鱼腥草与桔梗的合剂,对肺炎球菌无抗菌作用(试管法,平板法)。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从鱼腥草中提出-种油状物,对许多微生物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特别对酵母和霉菌。
②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观察到鱼腥草(1: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缓孤儿病毒的生长。
③利尿作用
用鱼腥草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从而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有机物所致,钾仅起增强利尿的附加作用;也还可能由于槲皮甙的血管扩张作用。
④其它作用
鱼腥草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氨水法),但无祛痰、平喘作用。
【炮制】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辛,寒。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④《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⑤《医林纂要》:"甘辛咸。"
【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com/question/575506.html - 35k -
>>>>>>>>休闲养生网回答: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蕺菜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厘米,宽4~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细腺点,下面常紫色,两面脉上被柔毛;叶柄长1~4厘米,被疏毛;托叶膜质,条形,长约2.5厘米,基部抱茎,下部与叶柄合生,边缘被细毛。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总苞片4枚,长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0049%,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含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
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也有报道花、叶、果中的黄酮类相同,皆含槲皮素、槲皮甙、异槲皮甙、瑞诺甙、金丝桃甙。
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在体外试验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亦有报告,鱼腥草与桔梗的合剂,对肺炎球菌无抗菌作用(试管法,平板法)。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从鱼腥草中提出-种油状物,对许多微生物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特别对酵母和霉菌。
②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观察到鱼腥草(1: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缓孤儿病毒的生长。
③利尿作用
用鱼腥草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从而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有机物所致,钾仅起增强利尿的附加作用;也还可能由于槲皮甙的血管扩张作用。
④其它作用
鱼腥草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氨水法),但无祛痰、平喘作用。
【炮制】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辛,寒。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④《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⑤《医林纂要》:"甘辛咸。"
【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