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道在于身心健康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7-01 10:57:25
科学家通过测算,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活到这个岁数呢?
因为人的寿命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诸如饮食营养、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以及有害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侵犯等等。而促使人发育成长的社会和心理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心理的健康反过来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并且进一步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躯体内脏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的身体健康,当任何一方面发生障碍都会引起疾病。发病后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加重或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
早在公元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提出“形神合一”论,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的学说不无道理。然而,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却误认为,没有疾病则为健康。经过近百年的反复论证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才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的健康标准。过去临床医生,不仅对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感到茫然和处于窘境之中,就连对病因和病理都比较明确的躯体疾病,特别是有些慢性病,也感到困难和棘手。一些病人经过高精尖仪器检查 “无异常发现”,而病人又确实感到“异常痛苦”时,医生往往冠以“神经官能症”的诊断,这是由于过去长期躯体医学胜利和精神医学危机所造成的恶果, 无疑严重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和延长其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剧烈竞争和人际关系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增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改变,导致心身疾病异军突起,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为力求解决临床医学的窘境,现代心身医学才受到重视。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心身医学是针对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能得以综合治疗,从而使临床医学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旧窘境,因而延长了人的自然寿命。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病约200余种,常见的有心血管系统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预后与忿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好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冠心病、心肌梗塞其发病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社会心理应激、紧张、受挫都具有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与精神紧张有关已早为人知,生理试验也得到证实。又如内分泌系统的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早泄;神经系统的偏头痛;皮肤科的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均属心身疾病,皆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可见当疾病发生时,除了积极接受躯体治疗外,人们还应调整、平衡其心理社会功能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以增强个体适应能力,方能防患于未然。
心身疾病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的疏导、解释和接受心理治疗。调整生活习惯,解除焦虑或紧张或愤怒的情绪,以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治疗。“心病还需心来医”,当患者处于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完好状态,方能促进健康恢复,对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志,即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心理创伤后的康复能力。为了健康长寿必须保证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应该从小培养,并且从青、中年起就要讲究养生之道,这样进入老年后,在遇到离退休、生病、亲人亡故、 家庭矛盾等重大生活事情,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较快的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保持心理平衡。平时应乐观开朗,坚持参加各种有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身体健康和心同步,人才能健康长寿理健康。
≡ 查看、发表评论 ≡